醫學論文怎能雌雄不辨 學術審核機制嚴重缺失

醫學論文怎能雌雄不辨 學術審核機制嚴重缺失!一篇關于子宮肌瘤護理干預的論文引發了廣泛爭議。該論文聲稱選取了80例子宮肌瘤患者,其中男性患者多達55例。論文于2017年6月發表在《實用婦科內分泌》電子雜志上,作者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霍某靜。

這篇論文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于,開篇明確指出“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”,卻在研究對象中出現了大量男性患者。子宮肌瘤是一種源于子宮平滑肌組織的良性腫瘤,僅發生于女性,因為其發病機制與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。男性既無子宮,也無相應的激素環境,不可能罹患此病。然而,霍某靜的論文卻聲稱這些男性患者經“臨床癥狀和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”,且“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”。

如此明顯的錯誤,即便非醫學專業人士也能輕易識破,竟然通過了嚴肅學術雜志的同行評審,并在學術期刊上發表,令人質疑論文的真實性和審稿流程的嚴謹性。《實用婦科內分泌》創刊于2014年5月,是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主辦的國家級醫學期刊,是國內唯一的婦科內分泌專業雜志。這篇論文是如何經歷層層把關在這樣一本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?

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對此事進行了調查,確認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。醫院對護士霍某某給予了記過處分、降級處理,并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資格。醫院及期刊都應當采取撤稿、追責等措施,以維護學術公信力。此外,醫院還需進一步調查論文是否真實反映臨床研究,數據是否存在偽造或篡改,以及作者是否借助不正當手段發表論文。

學術研究的核心在于求真,而非應付考核。但部分從業者為了應付考核,不惜抄襲、造假,甚至求助于“論文中介”。此次“男性子宮肌瘤”的荒誕案例,揭示了這一畸形生態。此事不僅需要嚴厲的事后處罰,更應推動學術界反思如何優化評審機制、防范數據造假等方面的問題,切實加強監管、提升透明度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類似鬧劇重演,讓科研真正服務于醫學進步,而非淪為職稱晉升的工具。

? 版權聲明
評論 搶沙發
加載中~
每日一言
不怕萬人阻擋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